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认定工伤
- 2、工伤事故有哪些法律特点
- 3、工伤赔偿依据的法律规定
- 4、工伤理赔法律依据
- 5、工伤事故构成要具备什么条件
如何认定工伤
1、法律主观:工伤认定在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一般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
2、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3、申请工伤认定的方式有以下两种:通过单位:由单位申请,一般单位交纳工伤保险的话,单位会申请;自己申请:单位不给申请的情况下,自己申请。受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通过正常程序解决,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合法权益。
4、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作出工伤认定结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5、经过调查,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工伤,出具《工伤认定决定书》;不符合工伤认定条件的,不予认定工伤,出具《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工伤事故有哪些法律特点
车祸、工厂的火灾、商场货物的偷窃、或者是工伤,这些风险都是不能获利的纯粹风险。根据最新修改草案,对工伤死者家属的赔偿金都大幅度提高,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确认行为。确认的结果有四种:是工伤,非工伤,视同工伤,不视同工伤;属于须申请的行政行为。
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工伤事故的责任归于用人单位还是职工个人或第三者,用人单位均应承担保险责任。
法律主观:作为 社会保险 的一个险种, 工伤保险 有以下特点:(1)具有强制性 工伤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险种一样,是国家立法 强制执行 的。
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工伤即职业伤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伤害到职工生命健康,并由此造成职工及家庭成员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也就是说劳动者的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和劳动权受到影响、损害甚至被剥夺了。
工伤保险的受益人 工伤保险的受益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发生工伤事故的职工本人,另一类是职工家属。职工本人可以享受工伤保险提供的医疗费用、残疾津贴、生活补助等待遇;职工家属可以享受职工家属抚恤金等待遇。
工伤赔偿依据的法律规定
1、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规定,伤残的等级共分为十级,工伤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月享受伤残津贴两种。其中一级伤残领取的最多,一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27个月,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90%。
2、赔偿方法如下:受工伤后需要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进行赔偿,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用人单位支付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等。
3、工伤赔偿法律规定比较多,最基本的有《社会保险法》第四章、《工伤保险条例》以及各省市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办法。劳动者工作中负伤,无论是已订立劳动合同,还是事实劳动关系,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理赔法律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 第一款 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十八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十六个月的本人工资。
2、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规定,伤残的等级共分为十级,工伤赔偿标准主要包括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月享受伤残津贴两种。其中一级伤残领取的最多,一级伤残补助金=本人工资×27个月,一级伤残津贴=本人工资×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因工负伤、患病,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医疗费、工伤津贴、护理费等费用。
工伤事故构成要具备什么条件
一般情况下,构成工伤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工伤必须有人身伤亡的客观结果。(2)受到人身伤害的人必须是与企事业单位有合法的劳动关系,既是企业的合法职工。
工作原因。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构成工伤。主观过错:除了劳动者本人故意造成事故伤害以外,即使劳动者有过失或者重大过失,仍然认定为工伤。工伤认定申请提交后有结果的时间为六十天内。
基本条件具体如下:(一)劳动关系主体适格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工伤认定的对象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